#參與式預算 是近年來在臺灣很流行的政治參與形式。許多地方政府,都撥出小部分預算,召集社區居民參與討論、提出方案,讓民眾更直接的參與預算的使用。
臺灣的參與式預算強調小組討論、與各方協商及調整方案,具有 #審議民主 的精神。相較於以投票為主的 #總和民主,這似乎是一種更直接、更能讓社會大眾參與的政治過程。
在審議民主的理想下,參與式預算實際執行過程中,參與者們有哪些回饋及批評?這些不滿,又與他們對「優質民主」的想像有什麼關係?
因為做過報支政府計畫帳務的工作,本週讓小編很有感的,是文章中一段描述政府主計制度讓參與式預算參與者感到挫折的話:
「行動者們認知到政府主計制度和規範是臺灣推廣參與式預算的重大限制,也對其缺乏彈性而感到挫折。一位提案獲選執行計畫而需處理行政核銷的民眾就批評:『(經費核銷)有嚇到我!……。一開始其實很生氣,覺得被騙了,沒料到有這個事情。』同樣的,我們在向公部門人員解說時也發現,他們最關心的也是會計系統以及相關的組織規範並沒有跟著調整所可能造成的推動困難。」
而參與者們對審議民主實踐的批評,也顯示了總和民主審議民主,如何被以不同的標準評價:
審議民主更經常地被以理想標準檢視,總和民主則被以以形式要件來評價。
盧孟宗、葉欣怡/嫌貨方為買貨人:行動者對參與式預算的質疑、不滿和其積極意涵
文章連結:https://twstreetcorner.org/2021/08/03/10853/